01
— 项目概况 —
1.项目基本信息
长房半岛蓝湾四期项目由11栋高层和1个地下室组成,高层为剪力墙结构,地下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。总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,其中高层住宅面积15万平方米(单栋最大建筑面积1.4万平方米),工程工期为1000天。
长房半岛蓝湾四期项目效果图
2.项目难点
(1)创优管理:11栋单体均须获评湖南省优质工程奖项,任务重,难度大。
(2)施工部署:施工场地狭长,呈带状布置,施工平面布置难度大。地势起伏,同层相对高差最大约14m。
(3)进度管理:建筑规模大,工期紧,分包队伍多,协调难度大。
(4)安全质量管理:流水段多,施工缝和后浇带多,施工难度大,过程质量把控难度大。楼栋间高差大,危险源多,且东侧边坡支护平均高度12米,危险系数大。
(5)成本管理:分包队伍多,流水段多,成本管控难度大。
3.应用目标
(1)业务目标:
①技术管理:三维场地布置、图纸碰撞检查、管线综合优化设计、可视化技术交底、二次结构排砖、建立工艺工法库。
②生产进度管理:施工总计划编制、周进度精细管控、施工过程记录、进度动态纠偏。
③安全质量管理:安全质量问题跟踪、安全质量评优、安全质量例会。
④成本管理:编制材料采购计划、材料出入库管理、物资节超分析、产值统计、成本测算与三算对比。
⑤云平台应用:BIM+智慧工地平台、项目资料协同平台、物联网平台。
(2)企业人才战略目标:
①公司级:管理层具备智慧化与数字化管理意识,职能部门借助云端大数据辅助决策,锻造企业BIM中心团队。
②项目级:项目班子掌握利用BIM+智慧工地云平台实现精细化项目管理的方法,培养中层项目骨干,打造BIM+智慧工地项目经理实训基地。
③岗位级:培养专业BIM工程师2名,土建建模工程师3名,钢筋建模工程师3名,机电建模工程师2名,BIM+智慧工地云平台运维工程师1名。
(3)创优目标:
①创湖南省优质工程奖。
②获全国BIM大赛奖项。
③组织1次及以上以BIM为主导的观摩。
02
— BIM应用方案 —
1.应用内容
(1)分流水段、分时间提报工程量,与进度挂钩,提前规划下一个月的施工材料用量。
(2)根据项目实际进度,在BIM5D平台中修改实际完成时间,形成实际进度,同时掌握实际工程量完成情况。
(3)及时掌握对下计价金额(模型量),对上计价金额(清单量),进行动态对比,实时预警。
(4)根据模型计划量与物料实际消耗量及时对比,分析找出节超原因,切实控制好物料消耗。
(5)通过利用BIM技术,实现三维施工场地布置及全过程施工规划模拟,解决项目工期紧、同层相对高差大、现场平面布置难度大的困难。
(6)进行全专业模型碰撞,提前规避图纸问题。
2.应用方案的确定
(1)软件配置:利用广联达系列软件以及Revit、Navisworks等系列软件对项目工程建立结构模型、建筑模型、机电模型以及场地布置模型等,共同整合搭建BIM平台。
(2)组织架构与分工:建立公司、项目经理部二级管理组织构架,建设单位、监理单位、设计单位参与其中的组织体系。
(3)实施顺序:
①公司、项目部两级分别进行BIM基础培训与BIM应用培训。
②制定BIM落地应用联合推动方案、BIM应用制度、相应的职责分工,确保BIM技术在项目落地使用,执行有效。
③定期编制BIM应用阶段性成果总结与下阶段工作计划。
03
— BIM实施过程 —
1.实施准备
(1)制定BIM应用方案:项目部开工前根据现场情况,制定BIM技术实施方案,明确应用需求、应用流程、应用范围。确保BIM技术在施工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,减轻管理人员负担,提高管理效率。
(2)制定BIM应用制度:项目制定BIM应用制度,明确相应的职责分工,定期考核奖惩,确保BIM技术在项目落地使用,执行有效。
(3)组织专业BIM培训:公司、项目部两级组织技术骨干BIM基础培训2次覆盖约78人/次,应用培训4次覆盖约166人/次,为项目BIM技术应用做好人才储备,打下坚实基础。
(4)模型创建:项目应用Revit、广联达BIM算量、MagiCAD、三维场地布置等软件建立全专业工程模型,共发现图纸问题167处。根据施工图会审、设计变更同步修改模型,确保模型对现场施工的指导作用。
2.实施过程
(1)BIM技术管理:
①碰撞检查:通过碰撞检查,定位出本专业内部及各专业间的碰撞点,导出碰撞检查报告,使得图纸问题的发现、讨论、修改和验证过程周期大为缩短,同时减少了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返工风险。项目通过碰撞检查发现碰撞问题1339个,对机电及机电与结构专业间影响较大的碰撞点,均给出了三维图形显示、碰撞位置、碰撞管线和设备名称以及对应的图纸位置。
水管与桥架碰撞
②管线综合优化:通过BIM模型对管线进行综合优化设计,为后续施工避免因图纸问题造成的工期延误、工程质量和使用上的缺陷,避免二次开洞。
③工艺工法库:项目部将各项技术交底、施工方案等上传至BIM系统工艺工法库,形成项目级工艺工法库平台。现场技术人员能够随时在手机端查看当前施工工艺流程,保证施工质量。
④资料协同管理:将项目工程资料、会议纪要、图纸等上传至云空间,供所有管理人员随时在手机端或者电脑端进行查阅。在图纸发生变更后,资料员第一时间上传新图纸来替换原有图纸。
⑤可视化技术交底:项目建立施工关键节点的三维模型,对施工人员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,使施工作业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施工工艺、质量控制要点及保证措施,从事前控制出发保证施工质量。
⑥二次结构排砖:应用BIM技术对现场的砌体进行自动排布,生成对应墙体的砌体排布图,导出砖砌体材料需求表,根据排布的砌块规格进行现场集中加工定尺砌块或工厂化加工定制,以精确控制砌体的材料用量,减少材料浪费并缩短施工时间。
一键排砖界面
(2)生产进度管理:项目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原则进行生产进度管控。
①进度计划编制(Plan):应用斑马进度编制项目进度计划,直观查看关键路径和自由时差。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直观,特别有利于发现漏洞、优化工期、平衡资源、预防风险。抓住工程主要矛盾、调整计划、优化工期。将进度计划与合同清单导入BIM系统与模型关联,项目总工在BIM系统中模拟选定的任意时间段资源曲线、资金曲线、进度计划,根据曲线数据分析进度计划排定的合理性。
项目施工前BIM5D动态预演
②将总进度计划精细分解成周进度计划,进行现场进度管控(Do):在网页端排布周进度计划,并推送至各楼栋施工员手机,施工员在手机端每日填报现场实际进度与劳动力数量,采集现场照片。
项目领导层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本周生产任务已完数量、延迟情况、劳动力消耗情况和物资收发料情况、安全质量问题数据,及时发现施工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实时督导,采取对应解决措施。
项目部每周固定时间应用BIM系统自动生成的数字周报,检视、汇报本周生产任务完成百分比及延期原因,与会人员根据不同流水段内进度、劳动力数量情况,安全质量问题分布情况,制定优化方案,调整施工进度。
③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差异分析(Check):通过BIM平台,项目部人员对各工区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实时管控,每周五及月初进行工作安排,月末应用前锋线动态管控功能,进行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对比分析。
月进度计划差异分析
④通过调整资源配比,对进度偏差进行动态纠偏(Action):在BIM生产周例会上,分析进度差异原因,安排下周工作。根据项目奖惩制度,系统自动对人员、分包单位进行排名,相关奖惩实时兑现,高效辅助项目管理。
(3)安全质量管理:
①质量安全问题管理:应用BIM系统累计发起质量问题764条,安全问题324条,按时整改率93.2%,质量安全闭环管理规避了现场施工风险,照片留痕方便后期追溯,同时导出问题台账进行劳务队评比。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平台完成质量安全部门的日常工作,质量安全管理的表单能够通过BIM模型参数相互关联。质安部门现场手机APP上传后,可以直接打印整改单,并且自动形成台账,不需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去整理相机照片和现场手工记录的笔记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②质量安全评优:相关项目管理人员发现安全质量亮点、标杆做法后,上传至BIM系统平台,对优秀单位进行正面激励,形成正面竞争机制,提高相关单位积极性,从而保证工程质量。
③安全定点巡视:由安全总监设置现场巡视点和巡视周期,巡视人到巡视点使用手机端扫描二维码签到,描述巡视点的现场情况,直接用手机端发起安全问题,同时查看该巡视点之前的问题是否完成整改。
④质量安全例会:安全、质量负责人通过网页端分别向与会人员汇报周安全、质量情况,针对问题列表中待整改项提出解决方案。会议领导根据解决方案、模型数据确定最终结论,会议记录人将问题结论录入BIM系统,相关责任人通过手机端跟踪问题后续整改情况。
质量安全问题记录与分析
(4)物资管理:
①材料采购计划:应用BIM系统按流水段、部位、专业、进度多维度提取材料需用量,指导现场采购,精确控制材料消耗量。
②材料消耗量:应用BIM系统累计录入钢筋、商砼、水泥、防水卷材、模板等20余项主要材料的收料与发料情况,其中螺纹钢HRB400累计入库1716.227吨,累计出库1295.082吨,累计库存421.145吨,为项目材料管控提供依据。
材料收支存台账
③材料节超分析:每月进行物资盘点,将材料需用量与实际消耗量进行对比分析,查找物资超耗原因,制定解决措施,降低材料损耗。
(5)成本管理:项目部将三维模型分别与进度计划、合同清单进行关联,进行成本管控。
①产值统计:应用BIM系统根据当月实际形象进度进行产值统计,极大节约统计时间,提高数据准确性。
②资金资源分析:项目部动态进行资金计划与实际的对比分析,资源消耗的计划与实际对比,形成资金、资源曲线,用数字化手段为项目的成本控制提供有效支撑。
③产值看板:项目负责人在网页端可以直观查看当期产值数据,并及时掌握清单指标分析、钢筋指标分析、混凝土指标分析、经济指标分析等核心数据,为项目的经济决策提供支持。
④进度报量:通过模型与进度的挂接,在完成施工任务后,将工程实际进度传回BIM系统,成本负责人可以按照进度报量区间,进行完工量对比、物资量统计对比、清单量统计对比、形象进度对比,及时准确的输出进度报量,相比传统报量方式,更加精确且缩短了50%的耗时。
⑤工程量对比分析:项目成本部门通过对模型工程量、合同清单量、实际消耗量做出工程量对比分析,并召开工程量对比分析会议。
⑥项目收益率核算:基于手机端录入的材料出入库与设备台班消耗情况,项目管理人员在网页端调取材料收支存报表与设备报表,统计材料和设备成本。根据已完工建筑面积,乘以平米指标,估算劳务费成本。项目管理人员依据人、材、机成本,乘以相应费率,估算管理费、利润、税金等成本。通过产值和成本的对比,快速估算项目当期盈亏情况,制定相应措施遏制亏损,确保实现项目收益目标。
(6)责任成本与成本分析创新应用:
①通过建立企业成本管理基础数据库,包括材料库、机械库、劳务分包库、专业分包库、成本分析库以及定额拆解库、企业定额库等,实现基础数据的快速调用以及经验值的快速调用。
②通过信息化技术,实现快速收入拆分、定额拆解,快速拆解成目标责任预算,简化管理人员通过手动翻看纸质文档、手动拆解的繁琐过程。
③通过信息化技术,实现快速责任目标成本编制,辅助成本分析,支撑经济活动分析会。
④通过信息化技术,快速采集实际成本数据,实现实际成本的快速编制,自动对比分析,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加强对实际成本的管控。
04
— BIM应用效果总结 —
1.效果总结
(1)技术效益:
①通过可视化的分阶段总平面布置,减少了现场材料转运次数,提升了施工现场的空间利用率。
②通过对设计图纸创建BIM模型进行复核,发现碰撞问题1339处,共计节约成本133.9万元。
③通过BIM自动排砖,大幅提升了砌体施工的质量和砌筑速度,减少了现场砌体浪费,减少二次搬运,创造经济效益56万元。
④通过项目建模工作,建立起建筑族库、结构族库、风系统族库、水系统族库、电气模块族库共计200多个自主研发的族类型,为公司储备了可以重复使用的关键技术。
⑤通过样板引路,为项目引入了全新的质量、安全管理模式。
⑥通过项目建模工作,建立起施工样板50多个,为项目技术方案编制、交底、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。
(2)管理效益:
①通过BIM系统辅助资料管理,提高了资料传输效率和管理效率,减少了资料传递过程中的错误及偏差,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,尤其是通过BIM平台进行图纸管理,提高了传输效率,降低了信息丢失和偏差。
②完成项目三维交底23次,加强了现场人员对工程的理解,提高了质量和安全管理,并利用移动端追踪质量安全问题,使项目问题可控,改变传统的现场管理模式,集成工程管理数据,提高管理效率。
③通过BIM技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断辅助调整计划,确保了项目5个里程碑节点的顺利完成。
④商务管理:BIM算量减少了商务算量人员的大量重复计算工作,降低了材料、工程量的偏差。通过BIM模拟对现场资源情况进行预判,便于提前合理安排资源,通过BIM平台提高了成本管理精度,为及时进行成本分析和调整提供依据。
⑤通过BIM系统平台进行协同管理,大幅减少了项目沟通壁垒,无形中提升了项目的管理能力,提高了公司的施工总承包管理水平。
2.方法总结
(1)制定BIM模型标准及管理方法:形成了BIM土建建模工作流程、BIM钢筋建模工作流程、BIM机电建模工作流程、BIM5D模型整合与关联工作流程、BIM技术应用实施方案、BIM技术制度等技术标准。
(2)BIM人才培养:公司组织技术骨干BIM基础培训班3次覆盖166余人、应用培训班2次覆盖70余人。通过BIM实践培养专业BIM工程师1名,土建建模员2名,钢筋建模员3名,机电建模员2名,助推项目BIM落地应用。公司鼓励技术人员参与行业技术认证考试,BIM技术人员获得工信部、图学学会、中国建设教育协会、Autodesk等机构认证的BIM证书。
(3)社会效益:项目获得首届“优路杯”全国BIM大赛铜奖、湖南第二届BIM技术大赛三等奖、中铁城建集团第三届BIM大赛二等奖,并评选为广联达BIM应用观摩基地。
(编辑:奚雅青)
考试日历